我從旅遊書上看到這個名為Paneriai,被納粹德軍用作殺戮場的地方,決定在回到立陶宛首都之前下車,專程拜訪。下了火車還要走一段路才到達Paneriai Memorial Centre。此中心於1960年對外開放,一年裡只有半年定期每日開放,其餘月份要預約到訪。我在日光明媚的初夏到達這麼一個陰氣濃重、滿佈冤魂的地方,自然是格格不入的。整個紀念公園的格局是中間矗立著一座紀念7萬猶太人在此泯滅的紀念碑,訪客中心瑟縮一旁,另有一條小徑貫通那幾個曾經用作屠殺戰犯的深洞。
走進訪客中心,了無一人,我放下沉甸甸的背囊,仔細閱讀資料板和熒幕播放著的紀錄片。這個本來供附近維爾紐斯(Vilnius)居民休憩的一帶林木由俄國紅軍於1940年開發成為軍營,建立軍火庫和油罐,至後來被德軍攻佔,此地頓變成處決階下囚的地方。據史料記載,由1941年7月至1944年4月,有足足10萬人在Paneriai被殺害,其中以猶太人佔多數,但亦包括波蘭人、羅馬尼亞人、共產主義者和俄國戰俘。縱使這個處決場所得林木包圍以掩人耳目,當時在附近居住的居民都少不免目睹部分情形。納粹兵有份督導處決的過程,但施行死刑的卻是由一班立陶宛籍共謀所組成的「特殊小隊」(Special
Squad)。紀錄片其中一幕訪問兩位當時住在附近的居民,他們在爭執立陶宛人有沒有參與殺戮,一位女士矢口否認屠夫多數為立人,旁邊的男士卻堅持他認出屠夫正正是自己國民。
紀錄片還訪問了一位倖存者,在我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。據說他當時排著隊預備走到深洞裡被處決,看著一個個在眼前倒下的人,他卻懷著很堅定的信念,認為自己氣數未盡,並不會就此死去。果然,當他走到槍口與屍體之間時,槍聲響起的剎那之前,他因被腳旁的木頭絆倒而突然下墜,但時機配合得剛好,以致全部人都以為他中槍倒下。他順勢俯伏在地,靜待所有處決結束以後再找方法逃脫。憶起此事,他說永誌難忘的,是下一個被處決的人倒在他背面時臨死前的顫動,繼而歸於平靜。此外,在資料板上讀到有關「毀屍小隊」(Burners'
Brigade)
的事蹟。話說時值1943年,德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,明暸己軍乃強弩之末,便意圖毀滅一切罪證,抓來一班戰俘來負責火化屍體。80人當中有12人後來成功逃脫,他們為了避過德軍察覺,用一張滿佈跳蚤的毛氈封住地洞的入口,展現了無比的求生意志。
專注一輪之後,跟訪客中心的人員攀談起來。我問他,這麼一段慘痛的歷史,立國的孩童都要認識嗎?
他告訴我,經歷過蘇聯管治,人民對任何「規定要做」的事情都很抗拒和懷疑,所以沒有強迫學生要參觀。走出小展覽館,步往那些已經填平了並長滿草的深洞憑弔。凝視著眼前一片平和,綠草如茵,太難想像70年前血淋淋的境況,多少生靈塗炭。將手放在身旁的大樹,有螞蟻在上面忙碌爬行。心想除了那些年邁的生還者外,就剩下他們一個個靜默的證人,寂寂地將人類的暴戾盡收眼底。年復一年,長在枝頭的嫩葉依然在風中搖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