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

讀了幾篇練乙錚的文章

近來讀了幾篇練乙錚的文章,題材參差,卻偶有相連處。一篇談論教學語言,一篇談學習英語經歷,一篇談‘死記硬背’的好處。

首篇說得頭頭是道,點題先寫:教育的器用工具有兩,一為學好語文,二為學好其他科目。考慮語文課以外的課以什麼語言教學,先決條件是哪種語言最有利學生理解和思考。香港學校有分中中、英中,決定其他科目的教學語言。此法似乎標籤了學校,限制了教學的靈活,未必對學生有利。練乙錚支持‘中書英教’、‘英書中教’,認為可以相得益彰。由英語翻譯過來的科目專用名詞,有時不免拮屈聱牙,看上去陸離怪異,必要下一番功夫才可記下。沿用英語專用名詞,減卻如此難題,方便同學記憶,何以不為?同樣,英語教學的素質,受制於教師和學生的英語水平。英語為第二語言,難免形成隔膜,阻礙學生思考。在英語環境裡,要發表意見,不僅要構思意見,還要構思以什麼詞彙表達,句法如何等。以致學生縱然想發表意見,卻因表達信心不足,就欲說還休。同樣,老師若英文根基不紮實,卻堅持只以英語教學,傳情達意定被削弱。想來,撇除以英語教學學習專用名詞以外,難道我們的英語水準會因老師以英文授課而大有進景?若學校真的希望提高學生語文能力,為何不鼓勵我們多看英語大師的作品,學些好詞彙,讀寫經典文章?我認為,真正蓬勃的學習環境,不會固執於一種語言,而是語言學習歸語言學習,其他科目無論中英混雜,總之以收最大的效益為依歸。

另外一篇,是練乙錚談自己學習英語的經歷。他開篇就舉出 ‘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’,愉快學習的重要。作者由小六啟蒙老師說起,描述自己如何因朗誦英詩而喜歡上英語,如何將教會裡的英文故事書如狼似虎般吞嚥,如何上中學後讀《Autocar》雜誌如吃迷幻藥…… 細想來,這個時代學英語的莘莘學子,於我印象中都刻苦辛勞:托著上完一天課的疲憊身軀,攜著藍色文件夾去補習英語;父母雄心勃勃地大手筆購下一系列的補充練習來鞭策孩子,硬生生的方法沒顧上孩子的心靈,沒能培養他們的興趣,反令他們生惡。作者提出‘泛讀’的關鍵,但奈何我們這世代連小學生都整天密密麻麻鋪滿課堂,還哪有閒情逸致涉獵書林?

最後一篇分享的文章,談到背書的益處,我也稍有共鳴。這個世代不講求背誦,推崇邏輯思維和創造力,漸漸忽略背誦,以為這是舊時代的學習方式。練乙錚舉出人類文明從古到今都很依靠背誦來傳達訊息;哲學家激辯時就從記憶裡引經據典,鞏固自己的論點,加強說服力。以前春秋時代的說客屢屢掏出《詩三百》裡的詩句抒發感情和議論。不背詩,無以言。背誦的,是抵受時間考驗,屹立如前的名言佳句,多少道出眾人的心聲,博得共鳴,於我心有戚戚焉。積累多了前世出色文人的句子,自然匯集雋永優美的意象、爐火純青的遣詞,也不自覺地學會文氣之貫通。就像觀摩竹子多時就會胸有成竹,讀過眾多典範文句會使你胸中飽蘸墨水,寫作時順手拈來,恍如有狀元學士在旁幫忙。練乙錚還於文章裡提供一個名為‘建築物記憶術’的玩意,講道理之餘也講實際。記憶一篇篇幅長的文章,可以構想一座建築,繼而將分好的部分擺放各處,記取時想像自己依序走動且讀出。看完這篇文章,激起我背誦名篇、範文的衝動,甚至想到要將其抄出貼在牆壁上,那我們朝夕相對,定能好好認識。

這三篇文章驟眼看上去卓然無相關。一篇議論不要將語言學習和科目學習混淆,一篇提出背誦之益處,一篇講述泛讀的經驗。當中字字都是作者反思教育本質的領悟。現今的教育制度和風氣卻越來越見本末倒置。教育局以為英文為主流語言,懵懵然被牽著走,削弱了教育的素質。教學方法重形不重實,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興趣。學生亦別以為背誦文章,避之則吉,胸中的墨水也是靠點點背誦和廣泛閱覽積累而成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