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中天在《讀城記》裡寫,北京給人的感覺就是大。確實,在一層薄霧籠罩下的首都城市,浩大宏壯。有走不完的長安街,有一道接一道的門,還有貫穿整座城市的南北軸,聚集了大部分重要建築和旅遊景點。寫北京的氛圍,不能不提當地的政治體制和歷史遺跡。國家首都當是標誌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城市,也當能管中窺豹,探索國家的精髓。
中國是一個神秘的國度,沉澱了五千年的文化和歷史,加上近年經濟騰飛,又踏上國際舞台,本應有繼往開來的朝氣。但政治上不開明,敏感話題如人權不容過問、缺乏獨立監督政府的傳媒,而且黨超然於法,沒有制衡,所以社會上的氣氛甚有局促感。民眾有冤無路訴,他們都憋著不滿情緒而且抑壓示威的衝動,因為這樣的權利不得保障。而且中國政府扭盡六壬維穩,公安警察隨處可見,還有一些在街上徘徊遛達的便衣人,自然使我感覺被監視,很不自在。且一燈柱上安裝了數個攝錄機,瞄著四方八面,三百六十度監測街道情況。北京另一樣特徵,就是政府極力宣傳的那些紅底白字的標語,內容空泛但無處不在。近年到過北京的旅客,都必會見過那大書特書,以不同形式呈現眼前的四組詞語—合謂‘北京精神’。這樣宣傳,難免予人以口號式的感覺,過於造作和刻意。例如其中一詞是‘愛國’。大聲疾呼要國民‘愛國’,好似是說你們要做到愛國,就不要反對政府,而是一味讚成政府勞苦功高,總之銘記國家是偉大的。這樣是宣揚盲目的愛,不如‘愛之深,責之切’來得深沉委婉。
北京比起我後來到訪的日本,更有歷史滄桑感。我去了東京和京都,兩城市分別是日本的新舊首都。哪兒沉澱了的歷史和民族成就,可以用‘寧靜禪意’來概括,他們似乎追求清新簡約,人的情懷則是‘也無風雨也無晴’的遠逸淡泊。相比下,北京有騎山劫嶺的長城、金碧輝煌的故宮、和坤的官邸、朱自清的荷花池……當然還有不可不提的天安門廣場。
聽說天安門是全球最大面積的廣場,相信也是見證最多歷史事件的地方。這個‘屬於人民的廣場’,到夜晚,當旗幟已然收起時,是不准進入的。我們遊人只能到長安街的另外一面,更親近‘毛主席’的畫像,邊看邊思索近代歷史在首都留下的痕跡。夜晚的時候,長安街景有種簡約典雅的美。天安門城樓的線條用串燈泡勾勒出來,巍峨壯麗,兩邊都飄搖著四張國旗,下面亮起一對標語和毛澤東像。遊客往來不絕,爭取到正中位置拍照,張開兩臂面露笑容,算是到此一遊,到過這崛起大國的必到景點。我呢,卻更想怔怔望著前後的兩處發呆,讓腦際飄揚。這裡不僅是毛澤東和一眾開國元勳宣布新中國成立的地方,還見證了兩個驚心動魄的時刻。六六年,毛澤動發動群眾參與文化大革命,曾舉行一盛大的造勢會鼓動群眾。一代歷史偉人的身影,曾經從城樓正中的門走出來;如今事物依舊,人已然去。當年熱情澎湃,搖著毛語錄紅薄子的青年,現在也步入中年。那次萬人膜拜的景象,繼而導致十年的徹底破壞,那股瘋狂的蠻勁,塗炭了生靈和國家魂。另外一個歷史時刻,當是八九年的學生愛國運動。民工學生老師戮力同心,豎立起民主女神像,數十萬計的人絕食、靜坐,以非凡的忍耐和堅毅表達關顧國家的情懷。隨後的倉皇逃跑、血濺地下、女神倒下,更是使人斷腸嗟嘆。倏地,心頭湧起一陣感慨,這是我同行的外國朋友未能體會的。
這幅景象描寫,是‘中國式’強國崛起而展現的一些特色。經濟繁榮的同時,市面上有種無形的焦慮不安和局促;經歷了毛澤東時代的紅標語吶喊,現在還殘留著唱紅歌的虛無;天安門看上去似是一般的旅遊名勝,背後的歷史意義卻縈繞不去,尚待一個公正的解決。
很喜歡你的文章,鏘然有聲,加油!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