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

那一個夢傾湧苦楚


   二十二年前,中國學生發起的愛國民主運動,始於熱情,終於血泊。學生疾呼反貪污反官倒,針砭損耗政府管治能力的弊端,希望籍此促使政治改革,年輕人的社會意識莫強於此。原本一個大好機會引起積極討論和改革,政府卻開出坦克輾過了他們的血肉之軀,亦粉碎了民主夢。六四晚會唱的歌曲,之所以激動人心,因為有著這一羣為國捐軀的青年作背景。他們一生的精彩,凝聚於那一刻綻放,短暫卻是絢麗。

   眼顧今日的中國,偌大的神州,無數喪盡天良的企業家不擇手段謀利。工廠噴出的污染物,在空氣裡瀰漫。城市上空昏曛無光,似乎人們心靈也灰濛暗啞。上樑不正下樑歪,政府的管治罔顧人權,踐踏法律精神以封殺異見聲音,無法理、無道義可言。也只是二十多個寒暑,中國社會似乎變得利欲熏心,道德底線蕩然無存。政府拜權拜金,以為牢牢控制政治權利就可以剷除任何萌芽的反抗;以為花金錢就能收買人心,腐化任何對崇高理念的追求,所以殺了人就花錢‘私了’。經濟發展沒帶來民生改善,反而使政府更覺草木皆兵,逐步收缩自由空間。政府不肯面對歷史,否定言論自由,否定肅清官員貪腐的需要,縱然經濟發展迅速,社會積聚的民怨卻日益增加。最常聽見‘穩定壓倒一切’的論點,但政府的打壓只是捨本逐末。沒有愜意生活,安居樂業,公平和自由,何來國泰民安?若官員以為表面風平浪靜就代表社會整體的穩定,那只是自欺欺人。

   學生在廣場牽起的標語,提出的訴求,與《零八憲章》一班起草人的意願同出一轍。前者至今仍然未得平反,後者被政府視為‘維穩’的大敵,要剝奪他們人身自由。自古忠言逆耳,龍顏冒犯不得,批評政府就是自找麻煩。但眼見民眾生活與水深火熱之中,貧富懸殊,生活窘迫,世道不公,無法度可恃,人們惶恐不可終日。求的,是公道,是免於恐懼的自由,是彼此間的尊重,是民貴的尊嚴。

   六四這晚,心遠千里,默默記掛著維園的搖曳燭光。二十二年前,天安門廣場目睹愛國學生零落成泥輾作塵,只有香如故。心裡懷著崇敬他們的心,糅合了不平和感慨。他們一片赤子之心,猶如陸游詩裡的‘黃金錯刀白玉裝’,那穿透窗扉發出的光芒映照在每位希冀中國展步的人的心裡。

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

龔自珍《病梅館記》

這篇是清代作家龔自珍的代表文,短短三百餘字,針砭當時朝廷打壓文人的政策,感嘆人才的窘迫。此文別出心裁之處,在於以梅喻人,巧妙避過文字獄的罪狀,卻又鞭辟入裡,沉痛深刻。梅於文人畫士看來,以曲、欹、疏為美,直則無姿,正則無景,密則無態。惟庸碌世俗之民願以‘病梅’以謀利卻不得其法,適得其反而戕害梅的自由生長。江、浙之梅皆病。作者心惡痛絕,憐憫不已,購了三百盆病梅,哭泣三日後振作起來,誓要力挽狂瀾,縱之順之,摔爛瓦盤將其埋於地下,解除束縛,任其回歸自然。梅花的美,不在於砍裁削折,經過人工處理後的假容貌,而是自由生長的奇異之美。梅花遭到暴力的扭曲揉捏,生氣消遏,頓失原來的風貌。清朝社會,在康熙、雍正和乾隆管治下萬馬齊暗,文人遭受文字獄之禍,發表言論的自由被褫奪,有口不能言,打壓之苦莫過於此。人才好比梅花,遭受各樣殘暴對待,千瘡百孔,身心耗損。作者見文人學士身陷水深火熱的窘境,只能發出哀嚎,無奈孤掌難鳴,時勢難逆,願窮一生之時日仍是無法扭轉局面。
以言入罪的案例古已有之,在強權統治下,人言輕微,人人自危。追崇言論自由的人往往冒著生命危險去劃破沉寂。聲音傳到執政者處招來橫禍,惟望能喚醒一個沉睡的群體,一人踏步幾人隨,一聲呼來幾聲應。

《病梅館記》龔自珍
江寧之龍蟠,蘇州之鄧尉,杭州之西谿,皆產梅。或曰:梅以曲為美,直則無姿;以欹為美,正則無景;梅以疏為美,密則無態。固也!此文人畫士,心知其意,未可明詔大號,以繩天下之梅也;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,斫直,刪密,鋤正,以夭梅、病梅為業以求錢也。梅之欹、之疏、之曲,又非蠢蠢求錢之民,能以其智力為也。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,明告鬻梅者,斫其正,養其旁條,刪其密,夭其稚枝,鋤其直,遏其生氣,以求重價,而江、浙之梅皆病。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!
予購三百盆,皆病者,無一完者,既泣之三日,乃誓療之、縱之、順之,毀其盆,悉埋於地,解其椶縛;以五年為期,必復之、全之。予本非文人畫士,甘受詬厲,辟病梅之館以貯之。嗚呼!安得使予多暇日,又多閑田,以廣貯江寧、杭州、蘇州之病梅,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

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

讀了幾篇練乙錚的文章

近來讀了幾篇練乙錚的文章,題材參差,卻偶有相連處。一篇談論教學語言,一篇談學習英語經歷,一篇談‘死記硬背’的好處。

首篇說得頭頭是道,點題先寫:教育的器用工具有兩,一為學好語文,二為學好其他科目。考慮語文課以外的課以什麼語言教學,先決條件是哪種語言最有利學生理解和思考。香港學校有分中中、英中,決定其他科目的教學語言。此法似乎標籤了學校,限制了教學的靈活,未必對學生有利。練乙錚支持‘中書英教’、‘英書中教’,認為可以相得益彰。由英語翻譯過來的科目專用名詞,有時不免拮屈聱牙,看上去陸離怪異,必要下一番功夫才可記下。沿用英語專用名詞,減卻如此難題,方便同學記憶,何以不為?同樣,英語教學的素質,受制於教師和學生的英語水平。英語為第二語言,難免形成隔膜,阻礙學生思考。在英語環境裡,要發表意見,不僅要構思意見,還要構思以什麼詞彙表達,句法如何等。以致學生縱然想發表意見,卻因表達信心不足,就欲說還休。同樣,老師若英文根基不紮實,卻堅持只以英語教學,傳情達意定被削弱。想來,撇除以英語教學學習專用名詞以外,難道我們的英語水準會因老師以英文授課而大有進景?若學校真的希望提高學生語文能力,為何不鼓勵我們多看英語大師的作品,學些好詞彙,讀寫經典文章?我認為,真正蓬勃的學習環境,不會固執於一種語言,而是語言學習歸語言學習,其他科目無論中英混雜,總之以收最大的效益為依歸。

另外一篇,是練乙錚談自己學習英語的經歷。他開篇就舉出 ‘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’,愉快學習的重要。作者由小六啟蒙老師說起,描述自己如何因朗誦英詩而喜歡上英語,如何將教會裡的英文故事書如狼似虎般吞嚥,如何上中學後讀《Autocar》雜誌如吃迷幻藥…… 細想來,這個時代學英語的莘莘學子,於我印象中都刻苦辛勞:托著上完一天課的疲憊身軀,攜著藍色文件夾去補習英語;父母雄心勃勃地大手筆購下一系列的補充練習來鞭策孩子,硬生生的方法沒顧上孩子的心靈,沒能培養他們的興趣,反令他們生惡。作者提出‘泛讀’的關鍵,但奈何我們這世代連小學生都整天密密麻麻鋪滿課堂,還哪有閒情逸致涉獵書林?

最後一篇分享的文章,談到背書的益處,我也稍有共鳴。這個世代不講求背誦,推崇邏輯思維和創造力,漸漸忽略背誦,以為這是舊時代的學習方式。練乙錚舉出人類文明從古到今都很依靠背誦來傳達訊息;哲學家激辯時就從記憶裡引經據典,鞏固自己的論點,加強說服力。以前春秋時代的說客屢屢掏出《詩三百》裡的詩句抒發感情和議論。不背詩,無以言。背誦的,是抵受時間考驗,屹立如前的名言佳句,多少道出眾人的心聲,博得共鳴,於我心有戚戚焉。積累多了前世出色文人的句子,自然匯集雋永優美的意象、爐火純青的遣詞,也不自覺地學會文氣之貫通。就像觀摩竹子多時就會胸有成竹,讀過眾多典範文句會使你胸中飽蘸墨水,寫作時順手拈來,恍如有狀元學士在旁幫忙。練乙錚還於文章裡提供一個名為‘建築物記憶術’的玩意,講道理之餘也講實際。記憶一篇篇幅長的文章,可以構想一座建築,繼而將分好的部分擺放各處,記取時想像自己依序走動且讀出。看完這篇文章,激起我背誦名篇、範文的衝動,甚至想到要將其抄出貼在牆壁上,那我們朝夕相對,定能好好認識。

這三篇文章驟眼看上去卓然無相關。一篇議論不要將語言學習和科目學習混淆,一篇提出背誦之益處,一篇講述泛讀的經驗。當中字字都是作者反思教育本質的領悟。現今的教育制度和風氣卻越來越見本末倒置。教育局以為英文為主流語言,懵懵然被牽著走,削弱了教育的素質。教學方法重形不重實,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興趣。學生亦別以為背誦文章,避之則吉,胸中的墨水也是靠點點背誦和廣泛閱覽積累而成的。

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

詞兩首


柳永《雨霖鈴》

寒蟬淒切,對長亭晚,驟雨初歇。都門帳飲無緒,留戀處,蘭舟催發。執手相看淚眼,竟無語凝噎。念去去、千里煙波,暮靄沈沈楚天闊。

多情自古傷離別,更那堪、冷落清秋節。今宵酒醒何處?楊柳岸、曉風殘月。此去經年,應是良辰好景虛設。便縱有、千種風情,更與何人說!

蘇軾《水龍吟》

似花還似非花,也無人惜從教墜。拋家傍路,思量卻是,無情有思。縈損柔腸,困酣嬌眼,欲開還閉。夢隨風萬里,尋郎去處,又還被鶯呼起。  

不恨此花飛盡,恨西園、落紅難綴。曉來雨過,遺蹤何在,一池萍碎。春色三分,二分塵土,一分流水。細看來,不是楊花,點點是離人淚。

柳永的《雨霖鈴》抒發了與情人離別的傷感,寫得感人至深。上片首幾句描繪場面,營造了蕭瑟秋意。‘念去去’一句,恰切地寫出了離人的感情,面對前方迷濛的景色,千里之遙的路程,且還要踽踽獨行,便愁緒滿腔。‘今宵酒醒何處?楊柳岸,曉風殘月’給人予迷濛虛幻的感覺,摻和了絲絲依戀之情。

蘇軾的《水龍吟》受友人章質夫啟發,使豪邁文人蘇軾也寫出柔婉纖細的情感。詞中的花指楊花,也即柳絮。柳絮的深情,對思念中人的難捨難離,最能扣人心弦。詞末,柳絮飛盡,陣陣幽思漂浮在一池之中。花水相融,細看來竟使人聯想起點點離人淚,寫得最是婉轉細膩。我產生了對柳絮的萬分同情,感慨滴滴離人淚,都只能自嘆自憐,沒人惜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