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英文的敗選演說,一字一句出自肺腑。一位眼神堅定,時而嫣然一笑的女政客,在雨水紛紛的夜裡,侃侃而談,展露了台灣的民主果實。民進黨的支持者笠著雨衣,失望的表情似乎昇華到感動,因為一個體現民主的選舉,落敗一方原來可以如此淒美。蔡英文的演說字字珠璣,有風度得使人敬佩。‘台灣不能沒有反對的聲音,不能沒有制衡的力量’‘在野不代表沒有力量’這些話,香港以致大陸同胞聽在耳裡,總能引起一點反思。
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,內政應該不受中央干預,所謂港人治港,我們應可以當家做主,維持本地優良傳統,保衛珍重的價值。香港比起大陸,算是民主。有與政府立場大同小異的民建聯,在立法會為政府‘保駕護航’,使政府願推行的政策得以通過,還能阻截泛民主派提出的議案,在實際意義上,可當作執政黨。香港的‘在野黨’,一直由於制度的制紂,永遠不能成為執政者。在議會裡,議員提出的獨立議案,只要功能組別一半議員反對就推翻。功能組別充斥大財團、地產商、與大陸的政經脈絡有聯繫的一群既得利益者。推行民生民主,一不是他們心思所繫,二會損害他們的利益,這些精打細算的商人,當然不會自我戕害,自討苦吃。而且,香港政府的官僚,擔心得罪中央;對中央唯唯諾諾,阿諛逢迎,要揣摩上意以討歡心,這種心態在李克強副總理訪港一役,已然原形畢露。在香港的政治氛圍裡,執政的人利益向內地傾斜,拉民主的後腿為謀求私利。所以,‘執政黨’的政治目的是逐步靠攏中央,不是保衛香港本土價值和民生的改善。香港因此需要反對和制衡的力量,比台灣更甚。
那般,‘在野黨’是否就沒有力量?香港而言,在野黨實在是比執政的更有民意支持。馬嶽教授的數據指出,在過往二十年的選舉,泛民主派持續得票約五、六成,即是擁有過半數的民意基礎。早至零三年,政府強推二十三條,激起民怨,民主派帶頭反對,五十萬人上街遊行,政府不可漠視不理,終收回草案。零八年,‘在野’民主派突破了制度的捆綁,參與了特首選舉,引起大眾目光關注小圈子選舉的荒謬。一零年,五區公投又突破了制度的不全,嘗試進行一次全民公投,意旨引起大眾關注‘廢除功能組別’以推進民主進程的概念。還記起余若薇和曾特首的辯論,一句‘不要行差踏錯’提醒普羅市民,別容許政府魚目混珠,欺騙憧憬民主的人。雖然‘在野黨’缺乏權力,但在危急存亡關頭都扮演了保衛港人利益的角色。香港的言論自由,法治人權,守秩序公德心,刻苦耐勞,都是這塊彈丸之地賴以成功的要素。這些價值和傳統,亦需要我們呵護、疼惜。
這陣子,鍾庭耀的‘中國人香港人’調查、廣東道D&G醜聞和大陸雙非夫妻來港誕子的輿論,都引起中港關係的反思。大陸人嚮往香港的自由、穩健和發達,所以趨之若鶩,來港消費千金散盡。北大教授孔‘醉俠’口出狂言,詆毀香港因為以法治維持秩序就證明人沒質素。反觀黨大於法的中國大陸,近年接二連三出現使人匪夷所思的事,結石寶寶、豆腐渣工程、佛山小悅悅案、動車相撞……。缺乏法治的地方,個個人心惶惶,生活沒有保障,有冤無路訴,禮崩樂壞,道德淪亡,豈是安身之所?
蔡英文的落敗演說體現了台灣民主的進程,使中國和香港汗顏。台灣可成為中國民主的典範,那麼香港在中國大國崛起之中,扮演什麼角色?孔慶東的言論似乎提醒了港人,正正是我們秉持法治精神、服務專業優質、尊重言論自由,才使我們閃爍光芒。香港要認清成功的基礎,不要在中港關係日趨緊密的環境中,輕易斷送值得珍重的價值。反對派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,鞭策政府、監察政府,直到民主實現,政黨才能公平較勁,實行政黨輪替,促進民生改善。